08年诗的文化时事评论

文章目录[隐藏]

题记:今天居然收到大一国文课程发的一张奖状,这算是意外的惊喜,不仅这事时隔已久,再加上也一直以为只是形式上的一个名号而己。认真思考了一下,觉得要把这篇文章发出来的,不仅是给自己看看,也可以给意见不同的人有点思想冲突,思想都是刺激出来的,再加之我个人认为写得也是不错的,只是我写的东西已是明日黄花,现仅当丰富此博。另外,秀秀我的奖状,哈哈O(∩_∩)O哈哈~ 这阵看了很多觉得写得很精彩的博,发现图片真的是很重要的东西!我想,在以后的博文里都要参和一些相关图片,这样会生动很多吧。可怜的是,我这个不爱照相的女生要开始多留意把生活中那些精彩的瞬间给记录下来了!

no images were found

王兆山的无奈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今年的清明是四川大地震后的第一个清明,自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大地震发生后,四川的一举一动已牵动着全国人民的魂。回想,一切都还历历在目,一切都还惊心动魄!然而逝者已逝,活着的只有好好地活着,并怀着感恩的心!像往年一样,在这特别的节日里,我们都会有各种仪式去缅怀逝者,可今年不一样的是,许多人们告别了以前烧纸钱、放鞭炮、送“别墅”等传传统祭祀方式,用“社区公奠”、“网络祭奠”等新方式祭祀先人、英烈。这样的祭奠不再流于形式和物质,贯穿其中的是中华文学的璀璨之星——诗歌。

 打开各大网络门户的祭奠“四川大地震”的专题,应入眼联的除了是一张张感人的图片外,便是一句句富有节奏感,韵律美,同时又充满思念和希望的诗句。这不禁让我想起王兆山,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因四川地震发生不久后,在《齐鲁晚报》上发表了词《江城子·废墟下的自述》,而受众多网友和一些作家的猛烈批评。而该首诗原文是如此的“天灾难避死何诉/主席唤/总理呼/党疼国爱/声声入废墟 十三亿人共一哭/纵做鬼/也幸福 银鹰战车救雏犊/左军叔/右警姑/民族大爱/亲历死也足 只盼坟前有屏幕/看奥运/同欢呼”,读者普遍认为这首词内容是对地震死难者的亵渎,批评作者站着说话不腰疼,不该“歌颂”,和有巨大的“拍马屁”嫌疑。评论家对其命名为“亡灵派” ,网民追捧其为“王幸福”还要加上各种网络抨击、报上炮轰以及同行的愤怒批评,实让我为这位作家感到可怜和无奈。

 

首先,如果把这首词作为一件普通文学作品来读,我发现不了什么问题,甚至认为还不错。文学反应生活,而这首词的内容反应的正是四川大地震这一悲惨事件以及党和人们积极救援的情况,从这去看是也是很合理的,并没有任何的捏造。从诗词的功能——表达情感去看,我认为这首词主要表达的并不是遇难震民做鬼的幸福,而是通过说遇难震民得到大家极为高度的关心和帮助的幸福,赞扬的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抗难和大家对遇难巨大的悲伤所反映出的善良美德。综我所述,这首词是完全没有问题的。那问题出在哪里呢?

 

有人认为这首词在“拍马屁”,拍党的马屁!事实又真的如此吗?谁敢说在这次“坟川大地震”中我们的党和人民表现地不好?从发生、拯救、媒体公布、哀悼到最后的重建坟川,我们都看到我们的党的积极和主动。在大灾面前,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民所表现出来的大爱、大仁、大义、大团结是前所未有的,也是让全世界为之注目!还记得刚发生的那段日子,新闻每天都在不断重复地播放灾情和政府的救灾情况,总理每天都四处奔波,感受到的的确是党和政府极为积极和努力的一面,难道不应该表示赞颂吗?人们平常谈论时可以表扬,媒体发表文章时也可以表扬,为何就不让王兆山以词的形式去表扬呢?再对比同时在缅甸发生的强烈热带风暴下政府的反应,我们国家的党和政府受到许多国外媒体的高度赞扬!我不能确定王兆山是否有看这些对比文章,但我能确定的是在这次地震中,党和政府的表现是值得我们表扬的,只要是应该歌颂的,就不是“拍马屁”。在我看来,说王兆山拍马屁的人们或多或少是与他的身分相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作协六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看了的确让人感觉官味十足,这就让许多人认为是“拍马屁”之作,因为在许多中国人的脑子里,官员为求上位阿谀奉承是少不了的。假如这词是出于一个名不经传的普通作词爱好者,是无法引起如此大的文化轰动。王兆山为此要经受如此大的舆论压力,难道不无奈么?

 

也有人认为王兆山凭什么以遇难者的口吻去发表什么遇难者“纵做鬼,也幸福”“亲历死也足”这样的句子,显然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读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首先,在我看来,这些句子的目的并不是就是为说遇难者因为遇难了受到很关注所以很幸福,而写“幸福”是为了赞扬救灾人们内心深处的善良情感,民生、民本以及生命的尊严在救灾中得到了尊重。王兆山没有肆意地亵渎亡灵,如果我们只是孤零零摘出几个句子,当然也就容易造成误解。也许既使通读全词也会和我有不一样的理解,那固然是允许的,但不要以自己的理解套用于大家的理解上,更不要套用于作者的身上,毕竟是作者写的词,里面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他太清楚不过了。对于有人说他的思想感情完全没有站在受苦受难的灾民们一边,他根本不想去体会灾民们和那些死难者内心的痛苦,我的理解是,王兆山此词的目的本就不是表示悲伤的,是表示歌颂的。这里说不表示悲伤不是说人内心的不悲伤,要考证这个大约也就要问本人了。而从常人去分析,对大地震这事是绝对悲伤的,但此词的目的并不是要展示悲伤,而是表歌颂的,诗词没有表达出来的东西,就代表此人没有悲伤痛苦的情感了么?对于大家不能客观而理性一点地分析文章,并把自己想法硬性地套于作者的思想感情上,王兆山不无辜么?

 文学作品需要批评,也需要宽容,更需要客观。有评论曾说王兆山需要去学一学心理学,对此我觉得是文学的无奈,文学反应的是现实,但同时表达的是一种个人的情感,如果为了附和大众的想去而去创作,文学也失去了其重要的意思。诗词是文化的一道风景线,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保留,是中国的精华,精炼而饱含浓墨的几个方块字,表达是内心真挚而浓烈的情感。但从如此激烈的文学批判来看,文学作品必须迎合大众想法被体现的淋漓尽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无奈的悲哀。

 

从地震发生到现在,诗歌成了人们表达情怀的最佳工具!机会让诗歌重现辉煌本是一件好事,但诗歌的振兴要我们好好地保护。文学批评,不要跟风,也不要拿批评当做是正确的事,文学在宽容中成长,在批评中成熟,但只有在客观中才能前进发展。最后,我也引用某网友的清明祭奠诗结束此文章:

每忆汶川必断魂,清明时近雨纷纷。

梨花素裹因谁白,杜宇凄声不忍闻。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